工程保证担保的作用和意义

工程保证担保的作用和意义

随着建筑行业发展,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工程复杂程度不断增加,质量问题和工伤事故时有发生,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这一行业的高风险性。所以建筑行业中各主体,无论是直接参与主体还是间接参与主体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仅靠政府行政管理手段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完善、发展创新工程保证担保制度,以市场经济手段来解决建筑行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则十分必要。国外在采用工程保证担保制度规范建筑行业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工程保证担保进入我国并经历20多年探索,已经与建筑行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工程保证担保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市场化工具,为整个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从整个建筑行业发展角度讲,工程保证担保对整个行业发展有以下几方面重要作用。

1.降低交易成本,助力企业不断发展

我国建筑企业承接项目时,资金参与成本较高。在工程保证担保制度推广应用之前,建设工程领域普遍采用保证金担保方式,主要包括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工程质量保证金,号称“四大保证金”。而工程保证担保的模式则不需要企业提供保证金,为企业极大地减轻了资金负担,释放了企业现金流压力,这点对于财务状况要求较高的建筑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工程保证担保的介入降低了企业资金占用成本,增强了企业的资金周转能力。此外,工程保证担保的低成本和时效性使企业不会因受到保证金限制而失去公平竞争的机会,尤其是有一定技术实力的中小企业有机会获得低成本担保,从而获得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使得不同规模、实力优势不同的企业均可参与市场竞争,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同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担保机构又可扮演财务顾问和项目咨询的角色,除了对整个项目进行过程控制外,还会对企业成长给予协助与指导。对很多建筑企业来说,会计账目匮乏甚至缺失,账目不明,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专业担保机构通过保函与企业建立关联,帮助企业理清账目,节约资金,实现高速成长,让小企业变大,让大企业变强。因此,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担保机构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规划整个项目的实施管理,还能做企业顾问提供相关咨询服务,从而和企业一起成长。

2.维护建筑行业市场秩序,提高准入门槛

从建筑行业质量责任事故不断发生的原因可见,建筑业的门槛太低,造成建筑行业内的恶性竞争。此外,建筑行业内的违法转包、挂靠等现象多有存在。无施工资质或施工资质较低的企业、个人对工程的非法转包、分包挂靠等现象给整个市场带来了隐患,并导致履约风险的发生。我国建筑行业相对缺乏一定的对企业信用评价和失信惩罚机制,而工程保证担保正是一种有效的信用评价手段和惩罚手段。信用评价手段体现在,银行、专业担保公司等担保机构为了保护自身经济利益,会对被担保人严格审核,这个审核过程等于为每一个相关主体建立了信用档案,记录企业以往业绩、技术管理能力、信用、不良记录等,档案记录良好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担保,从而有利于参与市场竞争,在担保收费上也更容易有话语权,这无形之中建起了一道市场准入门槛。惩罚手段体现在,当被担保人发生违约时,担保机构在赔付后会向被担保人追偿,最终风险会转移给被担保人。信用评价手段和惩罚手段两只抓手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担保机构为建筑市场提供了合格的参与主体形成了有效的过滤机制,有利于排除不具备履约能力的参与方,市场中各参与主体会更加注重履约和注重诚信,从而带来了整个行业的良性循环。

3.保障建设工程合同履行,维护发包方利益

如上所述,担保机构对被担保人的担保审查,从源头上就排除了一部分履约能力较弱的参与方,客观上降低了违约发生的概率。

此外,在工程项目进入建设期后,担保机构会深入工程项目实地调研切实有效地评估工程担保风险。当发现履约隐患时,会积极寻找保障合同利履行的有效措施。比如,当承包人因某些原因无法继续工程项目时,经调查后承包人有履约意愿和能力,担保机构可有针对性地向承包人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等一些必要的帮助。一旦被承包人出现违约,有实力的担保机构能够及时赔付,不仅保证受益人能够获得赔偿减少损失,也可保证工程项目后续得以顺利进行。

4.促进市场信用机制健全,降低政府监督管理成本

工程保证担保虽然是一种市场工具,但除了风险损失补偿、信用评价和失信惩罚的作用外,还可发挥一定的政府职能,即监督审查。担保机构作为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一方面是对被担保人的综合评审,另一方面是担保机构在自身风险规避的驱动下会对工程项目实施情况和工程项目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可以说,这是一种以经济手段实现政府职能管理,是对部分政府职能社会化不仅可以将政府部门从微观监督中解脱出来,还可减轻财政负担和压力,但其并不会削弱政府职能,而是对政府监督管理职能的有效补充和协同,政府只需要制定行业规则和法律法规,做好引导市场的工作。同时,各类工程保证金的减少,也降低了建设单位资金管理成本及工程保证金被挪用的风险,减少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的发生,进一步降低了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成本。

5.扮演着与国际担保市场接轨的中坚力量

随着国内建筑市场的日趋饱和,中国建筑企业向国际市场发展是大势所趋。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从事工程保证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有助于我国建筑业与国际建筑工程市场接轨,工程保证担保机制是参与国际工程交易中的一个重要条件。

我国建立工程保证担保制度以来,从保函品种到制度都在不断与国际接轨,如若建立有效的行业自律规则,能进一步与工程保证担保市场进行类比建立数据的规整化,帮助完善工程保证担保市场有效费率计算方式和健全工程担保数据,成为国际工程保证担保市场的参与者和有效补充者,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保证担保制度,成为引领者。随着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提出,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从中国走向世界。工程保证担保制度是国际惯例,没有工程保证担保,也就失去了通往海外建筑市场的通行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建筑企业在面临机会的同时也面临极大挑战。一方面,建筑企业面临着国外建筑行业相关制度和模式接轨的问题,其中也包括了工程保证担保制度和模式;另一方面,海外项目风险众多,包含了政治风险、政策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技术风险等,在众多风险因素中如何生存且获得利润回报也是企业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面临这些挑战,工程保证担保的推进和发展对助力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国建筑企业顺利实现“走出去”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