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保函陆续采用电子保函电子公章
全国保函陆续采用电子保函和电子公章是招投标等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
电子保函与电子公章的定义
电子保函:是保证人以使用CA证书进行电子签名的数据电文为介质,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受益人开立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担保凭证。在招投标场景中,其作用与传统纸质保函一样,是替代投标保证金的一种担保方式,保障招标人权益,约束投标人行为。
电子公章:是经由公安部门备案的电子签名技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公章,与实体公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它通过数字证书、加密技术等手段确保公章使用的安全性和真实性,在电子保函中用于确认保函出具方的身份和意愿。
全国推广采用的原因
提高效率:传统纸质保函办理流程繁琐,涉及申请人提交资料、金融机构审核、保函开具、邮寄等多个环节,耗时较长。而电子保函通过线上平台即可完成申请、审核、开具和传输,大大缩短了办理时间,一般当天甚至几分钟内就能出函,能让投标人快速参与项目投标。
降低成本:对于投标人而言,减少了纸质保函打印、邮寄等费用;对于招标人和金融机构来说,降低了文件存储、管理成本,也减少了人力投入。
增强安全性:电子公章采用了先进的加密技术和数字证书认证,能有效防止公章被伪造、篡改,保证电子保函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电子保函的整个生命周期都有可追溯的记录,便于监管和查询。
环保便捷:减少了纸张的使用,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导向,也便于保函的存储和管理,招标人可以方便地在电子系统中查阅和比对保函信息。
推广情况
政策推动:国家多部门出台政策鼓励推行电子保函。如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工程项目招投标领域营商环境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等文件,提出要推广使用电子保函,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各地也纷纷响应,出台相关政策推动电子保函在招投标等领域的应用。
平台建设:各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金融机构等积极搭建电子保函平台。例如,很多地方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与银行、担保机构等合作,实现了电子保函的申请、开具、验证等功能的一站式服务。一些大型金融机构也推出了自己的电子保函系统,与各地平台对接,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
面临挑战及解决措施
技术兼容性问题:不同地区、不同机构的电子保函平台和电子公章系统可能存在技术标准不统一的情况,导致兼容性差,影响电子保函的互认和使用。需要加强技术标准的制定和统一,推动各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
法律认知和接受度:部分市场主体对电子保函和电子公章的法律有效性存在疑虑,习惯于传统的纸质保函。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市场主体对电子保函和电子公章法律效力的认知和接受度。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为电子保函的推广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障。